中国政府网  |   山西省政府  |   长治市政府

今天是

热点查询:长治长子旅游法兴寺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推进“放管服效”改革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保存为word 打印 关闭
索引号01236931-5/2019-16287
发文字号 发文时间2019-04-23
发文机关长治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主题词
标题长治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放管服效”改革推进情况
主题分类其它 发布日期2019-04-23

 时间:2017-08-20       大    中    小      来源:长治日报

自2014年3月商事制度改革开展以来,长治市市场监管系统围绕营造“六最”营商环境总体目标,勇于担当,真抓实干,在市场准入、信用监管、优化服务等方面成绩显著。

一、近年来我市商事制度改革成果

1.逐步开展了以工商登记注册便利化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商事制度改革:将公司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革为认缴制;改“先证后照”为“先照后证”制;开展证照整合,实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制;完成登记机关的名称库及登记的企业库梳理;实施企业简易注销制度;实施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申报制,简化住所登记;实施“十七证合一”改革;全面推进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逐步推进“证照分离”试点、压缩企业开办时间等改革工作。2014-2018年,全市市场主体总量分别为120315户、138837户、159569户、175002户、195119户,全市各类市场主体实现“持续式”增长。截至目前,全市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到19.8万户,总量在5年时间里增长了约63%。

2.企业信用监管逐步加强。自2016年“国家企业部门协同监管平台”(全国一张网)开展以来,逐步开展了多项信用监管举措:全面建成了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山西),统筹协调我市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山西)的维护应用与涉企信息归集公示相关工作。开展“双告知”认领和涉企信息归集公示,各相关部门认领率97.5%,共归集各类信息155721条,推动了全市各部门间涉企信息归集共享。改年检制为年报制,2013-2017年,企业年报率分别为77.91%、75.42%、90.22%、89.33%、90.28%,年报率逐年上升。改巡查制为“双随机、一公开”制,2018年市场监管系统共计开展了14个批次“双随机”抽查任务,共计抽取各类市场主体10594户。建立“红黑名单”及时公示制度,规范红黑名单的认定、修复和退出,2018年红名单公示“守合同重信用”企业222户,黑名单公示被列入经营异常企业1627户。推动“双公示”工作,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类等信息及时公示,共推送公示行政许可信息26547条,行政处罚信息33条。开展市场主体信用承诺书签署和公开工作,在登记、注册、变更时统一要求每户企业签订信用承诺书,并进入企业档案。一系列举措对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3.加大市场监管执法力度,营造了安全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近年来,一是全市市场监管部门持续开展了反不正当竞争专项执法、打击虚假宣传、打击合同欺诈、打击商标侵权、打击传销、打击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打击销售不合格成品油、打击流通领域销售不合格商品专项执法、“红盾护农”、网络交易专项执法等“十项专项执法行动”。2015-2018年,全市查处各类一般程序违法案件数量分别为856件,805件,510件,725件,查办案件“质量”不断提高。二是加强日常监管检测,强化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排查风险隐患,狠抓食品药品日常监管检测,开展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食品快检走基层·防风险”活动,严格落实省局药品监督抽样任务,全市共查处食品药品违法违规案件1495件,收缴罚没款191.08万元。三是加强安全监管,质量安全水平有效提升。2018年,开展“质监利剑”行动、农资执法打假、查处无证无照经营等专项行动,共检查企业700余家,查处案件51起,罚款50余万元,为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交易秩序,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作出了积极贡献。

4.加大对企业扶持力度,为企业发展搭建平台。一是大力实施商标战略,打造企业品牌创建平台,推进品牌兴市。截至2018年,全市有效注册商标达到8310件,中国驰名商标12件,地理标志商标10件。发挥国家工商总局驻长治商标注册受理窗口作用,设立以来为企业减负约120万元。二是积极打造企业融资平台,加大民营企业融资扶持力度。推进银企对接,以股权质押、动产抵押、商标权质押等方式,盘活企业资产,服务企业发展。2016-2018年,分别为企业融资41.17亿元、46.304、76.8亿元。三是提升服务水平。

工商登记方面,将注册资本5000万元以下的企业设立登记下放至属地市场监管部门办理;提升服务,开设工商登记业务免费帮办窗口。食品药品方面,开通食品药品重大产业项目、重点企业审批“绿色通道”;创新审批工作机制,探索实行“阶段性办结短信通知”,开设微信“行政审批互动平台”,探索推行“行政许可超时默许制”;完善受理窗口服务功能,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全天候畅通12331投诉举报电话;服务食品药品产业发展,配合做好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服务龙头企业,服务小微企业,做好政策服务。质量监管方面,开辟了预约办理、加急办理、承诺制办理等为民服务通道,审批业务平均办理时限由原来的20个工作日降到10个工作日,年均办理许可事项5500余件,未与用户发生一起争执。

二、““放管服”效”改革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1.电子政务水平不高、部门间信息共享程度不够的问题。建议顶层设计、打通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信息壁垒,形成数据共享、互联互通的网络格局。

2.企业对电子营业执照认识不够,不愿使用全程电子化申请电子营业执照。一方面是需要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另一方面是电子营业执照的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的互通互认互用仍显不足。

3.要实现“群众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都不跑”的““放管服”效”改革目标,必须实现全流程网上审批。但目前网络化应用依然是审批工作的一块短板,一些项目还未实现网上办理,要实现审批流程标准化,审批服务便捷化,还应该在网上审批建设方面加大投入。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及建议

1.继续推进企业登记便利化改革。积极推进我市“证照分离”改革工作,创造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持续推进压缩企业开办时间,深化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电子营业执照、企业名称自主申报等改革,更大限度地还权给市场、放权给企业,更大限度地为创新创业提供便利,更大限度地释放“放管服”改革红利。持续推进“多证合一”改革,尽可能整合到营业执照上,真正实现市场主体“一照一码走天下”。积极开展企业简易注销改革工作,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加强窗口规范化建设,创新服务机制,提升服务水平,营造“六最”营商环境。

2.落实工许改革,进一步释放企业动能。在工业产品生产许可领域,进一步推动“证照分离”改革,压缩审批事项,缩短审批时限,按要求将市级工业产品生产许可事项由现在的24项,统一缩减为15项左右,对依然保留的生产许可证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限,不再要求企业进行产品发证检验,只要提交符合要求的产品检验合格报告,即可申请发证。对除危险化学品外的省级发证产品实行现场审查后置,只要企业提交相关材料并作出质量安全承诺后,我局在10个工作日内就可以完成发证工作;按“一企一证”要求,对一家企业生产不同类别产品的只发一张许可证,切实解决企业多次申报,重复领证的问题。

3.强化信用监管。继续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跨部门双随机联查。推广应用好“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山西)”及“部门协同监管平台”,加大涉企信用信息的归集力度,实现涉企信息归集共享。做好各类市场主体年报公示工作。健全信用约束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完善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制度,推动建立全省统一的“黑名单”管理规范。继续开展创建“诚信示范市场”和“守合同重信用”企业活动。

2019年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