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山西省政府  |   长治市政府

今天是

热点查询:长治长子旅游法兴寺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解读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保存为word 打印 关闭
索引号01236931-5/2011-06781
发文字号 发文时间2011-11-16
发文机关zfb 主题词
标题市委书记田喜荣讲话解读:市域城镇化:建设全省一流上党城镇群
主题分类 发布日期2011-11-16

 时间:2017-08-20       大    中    小      来源:长治日报

市委书记田喜荣在全市干部大会上的讲话解读之四:

市域城镇化:建设全省一流上党城镇群

 

长治日报深度报道组

   长治,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雄踞太行山之巅。近几年来,城市建设、园林绿化等多项工作成效卓越,一举摘取多项“国家级”荣誉,但在骄人的成绩面前,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市作为全省第三大城市,城市建设的速度和水平,与周边各兄弟城市相比较、与广大市民的期盼以及推进转型跨越发展的步伐差距还很大。
    面对国家转型综改试验区、中原经济区的天赐良机;面对全省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磅礴之势;面对周边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逼人之态;面对全市人民期盼发展、渴望富裕的迫切愿望,长治应该怎么办?
    4月22日,在全市干部大会上,市委书记田喜荣指出:当前,长治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新阶段,必须有新作为。
    加快推进市域城镇化的目标是:打造中国最宜居城市。任务是:构建“一核双圈”,建设全省一流的上党城镇群。何谓“一流”?一流就是全省领先,全国不落后。这是“冲锋号”,是“动员令”,更是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立足全市建设基础,着眼长远发展,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构建“一核双圈”,
建设全省一流城市群

    市域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标志,是实现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有力支撑。
    近年来,我市的市域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城市品位得到提升,上党城镇群初具雏形,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镇化率达到41.72%。但仍存在城市规划档次不高、城市框架拉动不快、城市功能不够完善、管网配套水平不高等问题,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全面提升我市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迫在眉睫。
    法国城市规划专家米·卡尔莫纳先生看了长治后说,长治地理位置优越,虽然是资源型城市,但近年来对城市的改造力度很大而且卓见成效。他建议在规划建设中,要注重街道的拓宽改造、城市公共设施的完善,让城市有新气象、新风貌。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院长汤羽扬说,长治气候宜人、干净整洁,令人印象深刻。建议在城镇化规划工作中要注意老城与新区的关系、辐射地区功能的完善以及建筑物的疏密结合、交通出行等,推进城市科学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城镇化率在30%~70%区间,是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期,也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关键期。按照这一轨迹,我市已经进入城镇化发展的加速期。
    在全市干部大会上,市委书记田喜荣明确指出:各级各部门要准确把握城镇化演进规律,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布局规划“三规合一”引领城镇化建设,以高新技术园区、工业园区、科技创新园区支撑城镇化建设,以城中村、城边村、棚户区和旧城改造推动城镇化建设,走出一条具有长治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5%,年均增长2.5个百分点,城镇人口达到188万人。
     如何实现?市委书记田喜荣强调:要构建“一核双圈”城镇空间布局,实现主城区、大县城、中心镇一体化发展。依据我市的自然环境、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人文历史和城镇发展现状,按照“空间集聚、组群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以主城区为核心、大县城为节点、中心城镇为支撑,构建起“一核双圈”的城镇空间布局。
    何谓“一核双圈”?“一核”就是由城区、郊区、高新区组成的主城区。“双圈”,一是由主城区和潞城市、长治县、壶关县、长子县、屯留县、襄垣县6个县市组成的“1+6”上党城镇群,为集聚核心竞争力的内圈;二是由黎城县、平顺县、武乡县、沁县、沁源县5个县组成的集聚发展向心力的外圈。
    我市的主城区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几年城市建设的步伐不大、发展缓慢,市区新建道路不多,标志性现代建筑不多,城市框架没有拓宽,道路拥挤、生活便利程度差等。目前城市中心区道路的占地面积率仅为5.2%,远远达不到8%~15%的国家标准。加之,我市还有50个城中村、城边村需要改造,集中供热面积只达到实际需求的三分之一,污水处理二期项目尚未开工建设,城市功能还不够齐全,老百姓称其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迫切需要加大建设力度、加快建设速度。
    对此,市委书记田喜荣在全市干部大会上对当前的工作重点提出了针对性的要求。他指出,到2015年,主城区面积由现在的近60平方公里扩展到8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到80万人左右,把长治市区打造成一座交通便利、居住宽松、三河绕城、绿树成荫、空气清新、安全放心的中国最宜居城市。
    “1+6”上党城镇群目前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与产业最为发达的核心区域和最为重要的城镇密集地区。上党城镇群的特点在于:在平均半径12公里、面积为58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集聚了一个中心城市和6个县城,集聚了全市75%的人口、80%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工业生产能力和财政收入。这样的“一主六卫”组团式布局,在世界城市化发展史上都是最理想的模式,既有利于发挥主城辐射功能,又有利于形成城市集聚效应,还有利于改善人居环境。
    市委书记田喜荣指出,上党城镇群建设是市域城镇化战略的重中之重,必须加大力度,全面提速,尽快打造成全省一流的城镇群。
    具体措施是:以路网工程为重点,实现主城区与六个卫星县城基础设施对接共建,形成优势互补的要素市场。同时,把六条城市快速连接线打造成6条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大通道,形成6条城市空间拓展带、人群集中居住带和新的产业集聚带。这六条通道,必须在今年国庆节前竣工通车。到2015年,“1+6”城镇人口达到163万人。
    其余5个县构成的外圈,要按照“一城三镇百村”的布局,首先抓好大县城建设,同时,每个县重点发展3个中心镇和100个中心村。到2015年,每个县城的人口规模达到10万人以上,每个中心镇的人口规模达到1万人以上,每个中心村的人口规模达到1000人以上,以此扩大县城规模、增强经济实力、完善城镇功能、塑造本土特色,形成县域经济发展核心。

科学定位,
以产业化带动城镇化


    如果说城镇化是“面子”,那么产业化就是“里子”。只有“里子”丰实,“面子”才能光鲜。以产业发展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吸引人口快速集聚,是带动城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推进市域城镇化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本着对人民、对城市发展、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着力提升规划水平。用超前的思维、世界的眼光、开放的视野,准确把握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牢固树立以人为本、集约增长、复合城市、协同发展的理念,切实做到规划先行、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高起点、高标准、大手笔,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指导作用、规范作用、调控作用,才能使城市建设有延续性,有长远的生命力。
    正如市委书记田喜荣指出的,要坚持以产业化带动城镇化,通过科学定位实现错位发展、做强产业、集聚人口。各县市区要按照“定位科学、布局合理、分类指导、错位发展、有序推进、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形成产业特色,以产业发展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吸引人口快速集聚,带动城镇化发展。
    凡是对社会结构和现代化进程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经阶段。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认为,21世纪影响世界的两件大事之一就是中国的城镇化。这是因为13亿人口的规模和相对偏低的城镇化率,蕴含着具有全球意义的巨大内需空间。将近二十年来,中国经历了空前绝后的城镇化过程,而新一轮城镇化浪潮已经到来。这对我市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科学、合理、快速、有效地推进城镇化,就可顺利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尽快实现跨越发展。
    分项析之,城镇化可以吸引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是扩大就业、扩展市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城镇承接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带动农民增收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农村人地紧张的矛盾,从而推进农业产业化;城镇化有利于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区域差别。
    可以说,城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市如何以产业化带动城镇化?如何实现“定位科学、布局合理、分类指导、错位发展、有序推进、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应该如何“定位”?
    市委书记田喜荣在全市干部大会上指出:这里所说的“定位”,主要是就产业发展而言的。市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初步确定:城区要建成全省一流的光电产业和军工产业集聚区;郊区要倾力打造“钢铁生产之都”;高新技术开发区要成为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和新兴产业的“孵化器”;长治县要全力打造煤炭生产和机械制造重镇;襄垣县和屯留县要打造能源生产供应基地和煤化工循环经济集聚区;长子县要建成能源生产供应基地和优质农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潞城市要建设全国一流的煤化工循环经济集聚区;壶关县、沁县、平顺县要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打造有机农产品供应基地和休闲旅游度假基地;黎城县要成为中国的 “硅都”;武乡县在打好红色旅游牌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发展金属镁和镁铝制品产业上,建成山西乃至全国的“镁都”;沁源县要着力做强做大煤炭产业,成为多品种优质煤生产供应基地。
    这既是方向,也是目标。只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速度发展的要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目标一定能顺利实现。

推进农民市民化,

加快市域城镇化步伐

 

    市域城镇化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市县区山地丘陵多,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比较突出。如平顺、壶关等县不少人居住在山区和丘陵区,相对还比较贫困。统筹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超越农业和农村的层面,通过市域城镇化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据专家测算,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1.5到2个百分点。每增加1个城镇人口,可带动10万元左右的投资,1个城镇人口相当于3个农村人口的消费。

    在全市干部大会上,市委书记田喜荣响亮地提出:要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让更多的人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市域城镇化的主要标志,是让更多的农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身份转换,变成和“土著”市民享受一样待遇的新市民。转换得越快,市域城镇化的步伐就会越大。有两条路径:一是改造城中村和城边村。通过改造,成建制地让居住在这些地方的农民市民化,腾出土地用于产业发展,增加吸纳空间。二是制定农民变市民的标准或“门槛”。比如,在城里买了房子的;投资办企业的;个体私营企业主;三年以上有固定职业的打工者;有一定技术专长和大学本科毕业生;公职人员直系亲属等。通过设置“门槛”,分批、有序、逐步推进农民变市民的进程。

    那么,农民转成城市户口后怎么办?市委书记田喜荣强调:农民转成城市户口后,需要享受与原城市居民同等的各项福利待遇,由此带来的最大问题是财政压力。主要是学校、幼儿园、医院建设,城市低保、失业保险救助和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供应等。因此,各县市区做预算时,要专项研究城镇化保障问题,财政要拿出资金作保证,充分考虑进城农民的生存与就业问题。把过去农民自发的进城活动,变为由政府主导的、有序的、自觉的市域城镇化建设和发展运动。

    推进市域城镇化的过程,也是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和形成规模优势的过程。“十二五”期间,全市大约有80多万农民变为市民,形成800多亿元的投资需求,新增的物质消费量和文化需求将大幅提高,传统服务业将产生一个大的飞跃,信息、传媒、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将有一个大的发展。

    市域城镇化对于我市而言,目标明确、前景广阔、机遇难得,这就需要我们拿出过去潞商的胸襟和气魄、拿出当年抗战的担当和奉献、拿出昔日发展轻工业时的卓越和品质,大干快干,奋力争先,与发展快的城市比速度,与发展好的城市比质量,长治才能先声夺人,走在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前列,才能真正重振上党雄风。

 

    名词解释:

    市域城镇化: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不断向城镇集聚,由此带来城镇数量持续增加、城镇规模持续扩大的过程。市域城镇化的终极目标是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让市民享受舒适的高品质生活。

    相关链接:

    加大建设力度、加快建设速度,当前需要做的五项重点工作:市委书记田喜荣在全市干部大会上指出,一是打通城市框架道路。力争用2到3年时间,按照城市规划,打通“九纵九横”城市主干道和47条丁字路、断头路。二是启动新区建设。尽快完成8平方公里新区的规划,首先要把新区的路网建设好,同时启动行政中心、文化艺术中心、规划展览馆等一批标志性工程。三是规划建设企业总部园区。在主城区西北方向漳泽湖周边统一规划、统一设计,集中连片,高标准建设企业总部园区。安排20家左右优势企业建立总部,每个企业规划占地30~50亩,成为城市建设的新亮点、新景观。四是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力争用2~3年时间,完成城区、郊区34个城中村和城边村改造任务。五是抓好“三河一渠”环城生态水系综合治理工程。为市民创造一个舒适、宜人的休闲空间和生活空间。

                    转载2011年5月13日《长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