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大】 【中】 【小】
索引号:000014349/2023-36494 | |
发文字号: | 发文时间:2023-07-21 |
发文机关:碾张乡人民政府 | 主题词: |
标题:“一碗中药”里的讲究 | |
主题分类:其它 | 发布日期:2023-07-21 |
中药饮片是否需要清洗?不需要
5、中药饮片经过长时间的高温煎煮,已很卫生,稍加沉淀,即可放心服用。
怎么浸泡中药
夏季气温升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变质。
煎药需要加多少水量
需要久煎的药物,如:补益类中药,应适量多加一些水;快速煎煮的药物,如:清热类、解表类中药,水量只需要淹没药材即可。
选择什么容器煎煮中药
怎么把握煎药的火候
宜用武火(大火)煎煮的中药:花、草、叶、茎类等中药、质地松泡,多会易挥发成分,大火煮开,煎煮时间宜短,如解表、清热作用的中药多为此类药物。
中药需要煎多久
这里提到的煎煮时间以药液煮沸后计算。
一般药物,头煎:20~30分钟,二煎:15~20分钟。
解表、芳香化湿、泻下类,煮沸后3~5分钟。
清热、行气类,头煎:10~15分钟,二煎:5~10分钟。
补益类,头煎:40~50分钟,二煎:30~40分钟。
中药应该煎煮几次?二次或三次
经过中医药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现代提倡:一剂药煎煮2次。中药经过2次煎煮,总有效成分的提取率可达90%。三煎以上(不含三煎),药味尽失,已不能达到临床治疗疾病的要求。为了保证临床疗效的最大发挥,建议一剂中药煎煮两次或三次。
煎好的中药要及时药渣分离,如果药液量较多,可以进一步上火加热浓缩,挥发去部分水分,使药液达到合适的服用量,这种方法称为“去滓再煎法”(出自《伤寒论》)。
一天里中药喝几次,每次喝多少
一般情况下,一剂中药可以熬出两次或三次的药液,将这些药液混合,分早晚2次,或早中晚3次服用,每次150ml左右为宜。一般儿童1岁以内用成人药量的1/5,1-3岁以内用成人药量的1/4,4-7岁用成人药量的1/3,8-10岁用成人药量的1/2,10岁以上就可以用成人药量了。然而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还需要考虑患者的病情来决定服用中药的次数和药量。
治疗急危重症的中药:少量多次,并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整处方。
什么时间服用中药
大部分药物可饭前服用,以提高药物的吸收效果。并在固定时间服用,使人体内保持相对稳定的药物浓度。通常,医生也应该根据疾病部位、病情、中药药性来选择患者服用中药的时间。
驱虫药:空腹、入夜睡前服用。
放凉的中药可以服用吗
根据病情需要,中药汤剂分为温服、热服和冷服。
一般来说中药汤剂均应温服,即药液煎煮好后静置一会,待其不冷不热后服用。常见于平和补益类以及部分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大部分中药适用于温服。放冷的中药可以加热后再服用。
按照中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理论,汤剂热服适用于寒证,冷服适用于热证。
发散风寒药、理中药、祛风湿药:热服。
那些特殊煎法的中药怎么使用
2、后下药
起锅前5~10分钟投入后下药,煎煮几分钟即可。
气味芳香,含挥发性成分较多的药物宜后下,如:薄荷、荆芥、沉香等。
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不稳定,受热易被破坏的药物宜后下,如:钩藤、青蒿等。
应临床治疗疾病的不同要求,药物的用法不同。如:用大黄治疗便秘,运用的是大黄的“泻下”作用,宜生用,后下;用大黄治疗瘀血证,运用的是大黄的“活血”作用,则不需后下。
3、烊(yáng )化
“烊” 的本义:溶化、熔化、融化。
需要烊化的中药:阿胶、龟板胶、鳖甲胶、鹿角胶、饴糖。
大块的药材宜先捣碎,先用适量开水(或刚煎好的药液少量)溶化,溶化过程中可上火微微加热,加速溶化,边加热边搅拌。烊化后的药兑入煎好的汤液,混匀,分服。
4、包煎药
把饮片装在用棉纱制成的布袋中,扎紧袋口,与群药共同煎煮。
需要包煎的中药有:车前子、葶苈子、青葙子、海金沙、蒲黄、滑石粉、蛤粉、五灵脂、辛夷、旋复花。
5、贵重中药的用法
另煎:即单独煎煮,取汁,兑入群药的煎液中服用。煎煮时间:1小时左右。如:人参、西洋参等。
研末冲服(吞服):用量少的贵细药,研成粉末,用群药的煎液冲服。如:三七、琥珀、紫河车等。
代茶饮:用热水冲泡,如:冬虫夏草、西红花等。
6、煎汤代水
中药的忌口有哪些
中药煎液如何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