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山西省政府  |   长治市政府

今天是

热点查询:长治长子旅游法兴寺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基本医疗卫生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保存为word 打印 关闭
索引号000014349/2023-36494
发文字号 发文时间2023-07-21
发文机关碾张乡人民政府 主题词
标题“一碗中药”里的讲究
主题分类其它 发布日期2023-07-21

 时间:2017-08-20       大    中    小      来源:长治日报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亦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在全民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如何用好一碗中药,直接影响着病人看中医用中药的效果,为此中研所药学部特别为您整理了一份中药煎煮常识和中药服用常识。

中药饮片是否需要清洗?不需要

1、水洗会丢失部分有效成分,如:青蒿、薄荷等。
2、水洗会使粉末类、细小种子类药材丢失,如:滑石粉、车前子等。
3、有的药材在炮制过程中加入蜜、酒、胆汁等辅料,水洗会导致辅料丢失,如:炙甘草、胆南星、酒大黄等。
4、中药饮片在制作过程中已经经过“净制”(去除泥沙、杂质和非药用部位),无需再洗。

5、中药饮片经过长时间的高温煎煮,已很卫生,稍加沉淀,即可放心服用。

怎么浸泡中药

加水浸泡:能使干燥的中药饮片变软,组织细胞吸水膨胀,易于有效成分充分溶出,缩短煎药时间。
以花、茎、叶为主的药物浸泡20~30分钟以上;以根、根茎、种子、果实为主的药物浸泡1小时以上。

夏季气温升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变质。

煎药需要加多少水量

药物经过浸泡后,水位下降,煎药前要确认水量是否合适。
通常以水面超过药材2~3cm为佳,手掌轻轻摁住药材,水面刚好漫过手背。

需要久煎的药物,如:补益类中药,应适量多加一些水;快速煎煮的药物,如:清热类、解表类中药,水量只需要淹没药材即可。

选择什么容器煎煮中药

煎煮中药要选择砂锅、优质不锈钢、钢化玻璃等器皿。由于中药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如酸性成分、碱性成分、鞣质等,都能与金属发生反应,所以我们尽量避免使用铁、铝、铜锅,以及能够析出镍、铬、铅等重金属的劣质不锈钢容器。

怎么把握煎药的火候

根据火的大小,分武火(大火)和文火(小火)。煎煮中药的火候要根据中药的质地、性能而定。

宜用武火(大火)煎煮的中药:花、草、叶、茎类等中药、质地松泡,多会易挥发成分,大火煮开,煎煮时间宜短,如解表、清热作用的中药多为此类药物。

宜用文火煎煮的中药:根、根茎、果实、动物类、矿物类等中药、药物质地坚实,需用文火(中火或小火),慢慢渗透中药,溶出有效成分,煎煮时间宜长,如补益作用的中药多含此类药物等。

中药需要煎多久

这里提到的煎煮时间以药液煮沸后计算。

一般药物,头煎:20~30分钟,二煎:15~20分钟。

解表、芳香化湿、泻下类,煮沸后3~5分钟。

清热、行气类,头煎:10~15分钟,二煎:5~10分钟。

补益类,头煎:40~50分钟,二煎:30~40分钟。

(具体您服用的中药属于哪种类型,咨询医师,谨遵医嘱)

中药应该煎煮几次?二次或三次

经过中医药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现代提倡:一剂药煎煮2次。中药经过2次煎煮,总有效成分的提取率可达90%。三煎以上(不含三煎),药味尽失,已不能达到临床治疗疾病的要求。为了保证临床疗效的最大发挥,建议一剂中药煎煮两次或三次。

煎好的中药要及时药渣分离,如果药液量较多,可以进一步上火加热浓缩,挥发去部分水分,使药液达到合适的服用量,这种方法称为“去滓再煎法”(出自《伤寒论》)。

一天里中药喝几次,每次喝多少

一般情况下,一剂中药可以熬出两次或三次的药液,将这些药液混合,分早晚2次,或早中晚3次服用,每次150ml左右为宜。一般儿童1岁以内用成人药量的1/5,1-3岁以内用成人药量的1/4,4-7岁用成人药量的1/3,8-10岁用成人药量的1/2,10岁以上就可以用成人药量了。然而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还需要考虑患者的病情来决定服用中药的次数和药量。

治疗外感风寒的中药:根据情况增加或减少服药次数(以汗微解为宜,不能大汗淋漓),每次100ml为宜,如麻黄汤、桂枝汤。
治疗咽部疾病的中药:采用“少少吞咽法”,一天量的药液,少量多次含服,每次5ml。
治疗妊娠呕吐的中药:一天量的药液,分多次间断频服,每次5—10ml。
治疗中毒的涌吐药:多采用“顿服”,一次性服用大剂量的中药,促进毒物的吐泻,不再服用第二次。
治疗便秘的攻下中药:首次少量,逐渐加量,因人而异,摸索最佳用量。

治疗急危重症的中药:少量多次,并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整处方。


什么时间服用中药

大部分药物可饭前服用,以提高药物的吸收效果。并在固定时间服用,使人体内保持相对稳定的药物浓度。通常,医生也应该根据疾病部位、病情、中药药性来选择患者服用中药的时间。

1、根据疾病部位选择
(1)饭后服:一般来说,治疗上焦的疾病,如头痛目疾咽喉病等,欲使药力停留在上焦时间较久者,宜在饭后服;治疗中焦的脾胃疾病,如胃痛、胃胀等,为使药物能与食物充分接触,并借助药物力量帮助脾胃完成消化,宜在饭后片刻服;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宜在饭后30分钟服用。
(2)饭前服:治疗下焦的疾病,如腹痛、腰痛、遗精等,欲使药力迅速下达者,宜在饭前30-60分钟服;滋腻补养药,宜在饭前不饥不饱时服,以便于药物充分吸收,起到滋补作用。
(3)空腹服:驱虫药、泻下药,宜在空腹时服,这样有利于药物迅速进入肠内,并保持较高浓度,而迅速发挥药效。
2、根据病情选择
急性病应立即服药,不拘时间;慢性病可每日早晚各1次,以使药物持续发挥治疗作用。还有的也可煎汤代茶频频饮服,使药力持续,以利顿挫病势。
3.根据中药药性选择
解表药:初期及时服药,越早越好。
补益药:早饭前1小时或晚饭后1小时服药。补阴药适合晚上服用,可提高疗效。
安神药:睡前1小时内服用,有利于入睡。
截疟药:疟疾发作前2小时,提前服用,截断病情。
平喘药:哮喘发作前2小时服用。
祛痰药:饭前服用。
健胃药:饭后服用。
制酸药:饭前服,中和胃酸,减少胃刺激。
涌吐药:清晨、午前服,或中毒后及时催吐。
泻下药、润肠通便药:空腹、入夜睡前服用。
涩精止遗药:早、晚各服一次。

驱虫药:空腹、入夜睡前服用。

放凉的中药可以服用吗

根据病情需要,中药汤剂分为温服、热服和冷服。

一般来说中药汤剂均应温服,即药液煎煮好后静置一会,待其不冷不热后服用。常见于平和补益类以及部分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大部分中药适用于温服。放冷的中药可以加热后再服用。

按照中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理论,汤剂热服适用于寒证,冷服适用于热证。

发散风寒药、理中药、祛风湿药:热服。

清热药、解毒药、止吐药:冷服。

那些特殊煎法的中药怎么使用

1、先下药(先煎药)
质地坚硬,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药物需要先煎,如:金石、矿物、动物介壳类。先煮20~30分钟,再下它药,继续同煎。
毒副作用强的药物需要先煎,如:附子、川乌、草乌。应先煎45~60分钟,再与群药同煮,降低毒性,安全用药。

2、后下药

起锅前5~10分钟投入后下药,煎煮几分钟即可。

气味芳香,含挥发性成分较多的药物宜后下,如:薄荷、荆芥、沉香等。

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不稳定,受热易被破坏的药物宜后下,如:钩藤、青蒿等。

应临床治疗疾病的不同要求,药物的用法不同。如:用大黄治疗便秘,运用的是大黄的“泻下”作用,宜生用,后下;用大黄治疗瘀血证,运用的是大黄的“活血”作用,则不需后下。

3、烊(yáng )化

“烊” 的本义:溶化、熔化、融化。

需要烊化的中药:阿胶、龟板胶、鳖甲胶、鹿角胶、饴糖。

大块的药材宜先捣碎,先用适量开水(或刚煎好的药液少量)溶化,溶化过程中可上火微微加热,加速溶化,边加热边搅拌。烊化后的药兑入煎好的汤液,混匀,分服。

4、包煎药

把饮片装在用棉纱制成的布袋中,扎紧袋口,与群药共同煎煮。

需要包煎的中药有:车前子、葶苈子、青葙子、海金沙、蒲黄、滑石粉、蛤粉、五灵脂、辛夷、旋复花。

5、贵重中药的用法

另煎:即单独煎煮,取汁,兑入群药的煎液中服用。煎煮时间:1小时左右。如:人参、西洋参等。

研末冲服(吞服):用量少的贵细药,研成粉末,用群药的煎液冲服。如:三七、琥珀、紫河车等。

代茶饮:用热水冲泡,如:冬虫夏草、西红花等。

6、煎汤代水

可以煎汤代水的中药,通常是体轻、用量很大的药物,如:玉米须、灯心草、芦根、荷叶等。用此类药物的煎煮液(去渣)代替水,再浸泡、煎煮其他药物。中药伏龙肝(灶心土)是一味温经止血的中药,需要煎汤、沉淀、取上层,代水煎药。

中药的忌口有哪些

中医很讲究服用中药必须注意饮食忌口,服用中药期间,应当忌生冷、油腻、辛辣、刺激、牛奶、豆浆、鱼虾蟹、萝卜、浓茶等影响药物吸收的食物。

中药煎液如何保存

一般提倡中药饮片,用一剂,煎一剂,一日内服用完毕。服用不完的中药,在春、秋、冬季,常温下存放即可,夏季最好存放于冰箱内,用时取出,再次加热服用。如果是医院代煎中药,建议存放于冰箱内保存,夏季3—5天,秋冬季5—7天。
清代名医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论述:“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夫烹饪禽鱼羊豕,失其调度,尚能损人,况药专以之治病,而可不讲乎?”“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说的是如果煎药方法和服药方法不得当,不但起不到治病的效果,甚至还会对身体有害。所以,不能小觑这一碗中药里的讲究,应该重视正确的煎药和服药方法,科学使用是确保疗效得以实现的重要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