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大】 【中】 【小】
索引号:000014349/2023-66058 | |
发文字号: | 发文时间:2023-12-26 |
发文机关:长子县明志学校 | 主题词: |
标题:长子县明志学校教学研究成果 | |
主题分类:教育 | 发布日期:2023-12-26 |
“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一)新课导入
新课引入”是一节新授课的基础,它的立意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十分重要,其效果常常影响了整节课学生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事实上,学生对新授课的学习在认知上会抱有一种好奇感:为什么要学它?它“是”什么?它有什么用?新课引入就应该像一部电影的展开一样,一开始就引人入胜,令人向往。
实施第一步骤“问题(启疑)”时,关键要抓住“情境性”或“关联性”,尽可能地让学生看到新概念、新知识的引进是自然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使问题一提出就牢牢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感到新鲜、新奇,对新知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开启学生积极思考的大门。
第二步骤“猜想(导思)”中,重点是对学生猜想、发现的观点进行“提炼”,特别是可能产生的认知冲突,以此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激发学生 对获取新知的迫切心理需求。
有了第一、第二步骤的铺垫,第三步骤“结论(发现)”中的结论得出 就顺乎自然、水到渠成了。此时,教师教学的立足点可以放在阐述学习新知的“必要性”上,让学生由对新知的好奇转化为对新知的渴望,积极参与到新授课的第二环节中。
(二)概念形成
“概念形成”是一节新授课的重点,它对学生构建自身的认知结构起关键作用。
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理解概念形成的“合理性”。因为知识不是平白无故产生的,它有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如何让这个过程以简洁的形式呈现给学生,需要教师去引导、展示。
在“问题(启疑)”中,问题设置要抓住“探究性”或“关联性”这个 切入点,着重考虑以知识产生的“合理性”作为问题主线。
要注重从学生熟 悉的“旧”问题中寻找契机,满足学生的认知基础。
同时,问题的设置要张弛有度:问题太泛,导向性不强;问题太窄,学生容易走入教师预设的轨道,影响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在“猜想(导思)”中,要着重抓好“铺垫”。要根据学生实际,铺设一定的阶梯。
教师的引导既要注重正向思维也要展示逆向思维,既讲正确思维又讲错误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步步深入,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数学思维的合理性与必然性,感悟科学思维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在“结论(发现)”中,重在引导学生“归纳”。
学生对怎样从众多的 信息中进行收集、整理、提炼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的指导要有针对性,要注重把“概念形成”的问题主线明晰化,给学生良好的启迪。
(三)概念深化
“概念深化”是一节新授课的灵魂,它直接影响了学生能否以更高的观点去看待问题的思维品质的形成,也是教师实施“问题导学”、进行创新实践最富于挑战性的一个舞台。
这一环节的教学内容、形式是多样的,
如怎样分析概念的内涵、外延?能否用从文字、符号、图形三种语言形式来对概念进行描述?能否就概念提出问题让学生辨析正误?能否自主构造例子说明?它涉及哪些数学思想方法?等等。
在“问题(启疑)”中,重点是对概念内涵、外延的“挖掘”,这是需 要教师深入研究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学生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 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训练,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猜想(导思)”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深入“思辨”,理解概念的本质,而不只是停留在概念的外壳上。
就像蚂蚁吃苹果,如果只在外面爬,总觉得光溜溜的没味道,而一旦咬开一个洞钻进去,就越啃越有滋味了。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咬开一个洞”,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发现概念的本质, 抽象出概念的特征,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在“结论(发现)”中,要着重引导,帮助学生抽象、概括、提炼,让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它阐述出来。因为,在概念学习的整个过程,体现了很多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在对概念探究的过程中往往是一种朴素的运用,学生并没有意识到。
而通过这一环节的点拨、分析、总结、 提高,学生对这些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以及它在解决问题时是怎样运用的,都会有重新的认识和感悟。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数学的思想、意识,并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这更是数学教学更高的目标追求。
长子县明志学校
2023年3月8日